谈到河南省的古都,相信每位都会记得三国文化之中的许昌,,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文化遗产,除三国文化外,钧瓷文化、腊梅基地等,以内涵深厚,特色浓郁,享誉海内外著称,是中华文明和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昌地标性建筑之一
在远古时期,因为许由率部落牧耕于此,故称为“许地”。夏朝建立,许地属豫州之域。商灭夏,昆吾族移居许地。西周初,武王分封诸侯,太岳伯夷之后文叔受封于许,史称“许国”。秦汉时,实行郡县制,许地始称许县,属颍川郡。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遂称“许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立魏,因“魏基昌于许”,改为许昌,为魏五都之一。西晋初,颍川郡治所由阳翟迁许昌。南北朝时,宋置许昌郡,宋景平元年(423年),北魏大将周几攻陷许昌,“夷许昌城”,一代帝都化为废墟。北周时,改为许州。隋时,复称颍川郡。唐时,复称许州。宋、明、清一直为州、府所在地。民国时期,许昌曾先后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和第五行政督察专员驻地。1947年12月,许昌首次解放,1949年建立许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15个县、市。1970年,许昌专区改称许昌地区。1986年许昌地区撤销,许昌市升为省辖市。
三国文化的形成
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公元196--221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刘协都许,“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历文治,兴文学,广揽人才,南征北讨,克平群雄,使许昌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从此许昌成为历史上的群雄逐鹿,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使许昌成为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的发祥地。曹氏父子在此兴文学,展文功,创立建安文学;《观沧海》,《七步诗》,留下千古绝唱。宠关羽,赎文姬,广揽人才;兴水利,办屯田,振兴经济。张武治,定北方,震慑全国;图霸业,克群雄,终成帝业。
辉煌的历史,积淀了众多的三国文化遗迹,如今的许昌,依然保存有关羽灞陵挑袍故事发生地——灞陵桥、曹丞相府、春秋楼、曹操与谋臣议事的曹操议事台遗址,有汉魏许都故城(张潘故城),故城西有愍帝陵,西北有张公祠,北有曹操与汉献帝“许田围猎”的射鹿台。此外,还有乱世忠臣王允墓,因“衣带诏”事件受株连而死的董妃墓,与兄密谋曹操而事泄被逼自缢的伏皇后墓,神医华佗墓等80多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被誉为“三国文化之乡”。
关羽辞曹处---霸凌桥
《三国演义》120回中,有52回发生在许昌或于许昌有关,丰富的史迹和文物,在汉末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厚的一笔。所以郭沫若曾说:“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三国名胜古迹河南最多,河南中许昌居首”。许昌是1994年国家推出的“中国文物古迹游”14条旅游专线中的“三国战略线”上重要城市,河南全省列入三国名胜古迹景点20个,许昌独占14个。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作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曹氏集团雄踞许都25年,“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广揽人才、大兴屯田、逐鹿中原、征伐四方,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曹操煮酒论英雄,争霸四方的文才武略,百折不挠,一统天下的政治家风范,是许昌文脉的基础。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曹操的诗篇,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成千古名句。《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评论著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曹植的《七步诗》为天下人所吟诵。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建安七子”为建安年间(196~220)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
孔融(153-208) 。孔融字文举,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他年少“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世代所传颂,名垂千古。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名句有:“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白骨归黄泉,肌体乘风飞。”(《杂诗》)“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临终诗》)
陈琳(? -- 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名句有:“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饮马长城窟》)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名句有:“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诗》)
徐干(171-217) ,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名句有:“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室思》)
阮瑀 (?-212)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名句有:“出圹望故乡,但见蒿与莱。”(《七哀诗》)“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玩。”(《琴歌》)
应玚 (?-217) ,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刘桢 (?-217) ,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名句有:“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残凄,终岁长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第》)
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建安文学,通常指从汉末到魏初这个时期的文学,但并非仅限于这25年。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 (今邯郸临漳)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又善属文,爱文士。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建安文学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时代的高峰,是许昌文脉的标志。
如今地处中原的古都、汉魏历史文化名城--许昌,历史悠久,集史前文化系列、汉文化系列、三国文化系列、寺庙建筑文化系列、钧瓷文化系列等是华夏文化于一体,是中原城市群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交通和物流枢纽城市、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是豫中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文化氛围浓烈的三国古都许昌正以骄人的姿态展现在国人面前。飞驰的高铁在加速着许昌发展的同时,也吸引着友人们慢下心来驻足欣赏、感受着三国文化遗留给我们的真谛!如果您是第一次来到许昌,欢迎先到三国文化广场内慢步。(资料来源于网络,评写:汪风娥)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评论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