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

来源:和谐法制网    作者:管理员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1-13    
     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视为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成为第6个加入《公约》的国家。
截至202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共收录676项遗产项目,对应于140个国家;其中,中国列入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截至2021年,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14]
 
     联合国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示例:
     民间文学:梁祝传说、玛纳斯等
     传统音乐: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
     传统舞蹈:秧歌、朝鲜族农乐舞等
     传统戏剧:京剧、莆仙戏等
     曲艺:苏州评弹、山东大鼓等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少林功夫、围棋、抖空竹等
     传统美术:中国剪纸、杨柳青木版年画等
     传统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等
     传统医药: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药炮制技术、藏医药浴法等
     民俗:春节、妈祖祭典、径山茶宴等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评论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由一场灵堂闹剧引发的深思